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佛學網站連結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ddm.org.tw/
心靈環保學習網    http://www.dharmaschool.com/index.html
開啟心中無盡藏    http://ddmtv.ddm.org.tw/voddetail.aspx?vid=924
法鼓山網路書店    http://www.ddc.com.tw/
法鼓山台中分院    http://taichung.ddm.org.tw/
中華佛學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
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聖嚴法師          http://www.shengyen.org/index.aspx
六祖壇經思想-聖嚴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3_07.htm
楞嚴經講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ovSG-mqTTk



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
藏經閣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index-fan.htm
佛學世界-網路藏經閣
http://www.suttaworld.org/index.htm
佛學多媒體資料庫
http://www.buda.idv.tw/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329.htm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大悲咒的由來;大悲咒的意義

關於大悲咒

(大悲咒的由來;大悲咒的意義)
沈肇基 1999/01/02


大悲咒的由來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開悟無上正等正覺的重要口訣。
其中句句大願,願願著力。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
其詳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其得名由來是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因由是:當觀世音菩薩還在千光王靜住如來的佛土修行時,靜住如來特為他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當時的觀世音菩薩聽完此咒後,即由初地證到第八地(不動地)。
於是發出誓願說:「如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觀世音菩薩曾在佛陀處發誓說:「如果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如果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
如果諸人天誦持大悲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
諸人天誦持大悲咒者,行於道路,大風來時,吹此人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重罪惡業悉皆滅盡,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大悲咒解
(註:大悲咒共含八十四句咒語,以下所述為每句咒語的作用。我們只要虔敬的唸,就能啟動所有的作用,並且隨著信心的強弱與清淨的程度,而感受不同程度的作用。)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皈依禮敬十方無盡佛、法、僧三寶)、
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皤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皈依禮敬淨潔的聖者,自在觀世音菩薩,遠離惡法)
摩訶迦盧尼迦耶(虔敬接存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
(發願皈依)
薩皤囉罰曳(自在聖尊|千光王靜住如來)
數怛那怛寫(虔敬接存聖尊的教法及加持)、
南無悉吉唎埵伊蒙阿唎耶(皈命光明自在的本性)、
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讓這個自在的本性,成為觀世音菩薩行大悲善業的處所)、
南無那囉謹墀(融入這賢德博愛的無上菩提心之中)、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使心無染著長放光明)、
薩婆阿他豆輸朋(願光明常照所覺知一切六道眾生,使其同沾甘露法雨)、
阿逝孕(使善者得到加持而惡者立即懺悔)、
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觀世音菩薩以無邊的佛法,平等護持眾生並救渡一切有緣者。註:誦持大悲咒就是最有緣的人,因為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的關鍵,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切願力與法力之總持。)、
摩罰特豆(願菩薩護持我天親世友使其皆悉成就)、
怛姪他(菩薩一切心法、智慧、手印之總持)、
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以此總持願力,讓誦持大悲咒者與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自在隨緣救苦救難的法力,直接相應,並受此法力之護持)、
薩婆薩婆(這些法力悉皆平等無有高下)、
摩囉摩囉(如意自在)、
摩醯摩醯唎馱孕(使修持者即時自在,並獲蓮花寶座)、
俱盧俱盧羯蒙(使修持者發菩提心,樂植善本)、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使修持者堅定信念,達定淨的境界而生死自在)、
摩訶罰闍耶帝(立即從輪迴中解脫)、
陀囉陀囉(不隨惡世習氣流轉,心即清淨自然,升入諸梵天中)、
地唎尼(使修持者無論男女皆得渡化)、
室佛囉耶(而達到自在圓融,大放光明的境界)、
遮囉遮囉(菩薩的法力願力有如法雷一般,大悲之心感動一切世界)、
麼麼罰摩囉(這種善念破除一切惡業障道)、
穆帝隸(使修持者得清淨心)、
伊醯伊醯(安定而自然)、
室那室那(進而道心堅定,住不退轉境而生大智慧)、
阿囉僧佛囉舍利(能於法自在而成法王,與佛智慧等齊無有差別)、
罰沙罰僧(只要耐心修持,捨去執著,就能啟發真正的喜樂)、
佛囉舍耶(而自在的與十方諸佛相處)、
呼盧呼盧摩囉(神通如意)、
呼盧呼盧醯利(處一切相而自在)、
娑囉娑囉(菩薩的加持法力,堅定不移)、
悉唎悉唎(愛護眾生,決不捨棄)、
蘇嚧蘇嚧(遍灑甘露,利樂眾生)、
菩提夜菩提夜(日以繼夜,不曾間斷)、
菩馱夜菩馱夜(不分人我,一切平等)、
彌帝唎夜(這種慈悲心,廣大無有邊際)、
那囉謹墀(平等博愛)、
地利瑟尼那(只要堅定的拿起慧劍,斬斷煩惱與戲論,清心修持)、
婆夜摩那(立得歡喜)、
娑婆訶(處一切處吉祥無災,而成就大自在)、
悉陀夜(菩薩廣大無邊的道法)、
娑婆訶(令修持眾生皆能處一切處吉祥無災,而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無盡虛空修持天人,悉得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那囉謹墀、娑婆訶(以平等博愛的法力,令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囉那囉、娑婆訶(以無比堅定的、實在的法力,令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菩薩與眾生融為一體,使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不厭其煩的以各種方式,為眾生演說上乘佛法,使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以金剛法力化解一切怨習魔氣,使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菩薩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大放光明,使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大慈大悲聖觀世音菩薩,親令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遍照法界,使修持眾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皈依禮敬十方無盡佛法僧三寶)、
南無阿利耶、婆羅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皈依禮敬淨潔的聖者,自在觀世音菩薩,而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菩薩以無比的法力與願力,加持灌頂,使修持眾生眼耳鼻舌身意皆得清淨自在,而無生老病死苦,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真言。)



願以此功德迴向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多更多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觀自在菩薩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
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
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
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作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
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
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
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
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
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
唯有以實際的磨鍊,
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
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
所以菩薩於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
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
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
1.已造的惡業趕快斷,
2.未造的惡業永不造;3.
未生的善業趕快生,
4.已生的善業要增長。

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
後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
悲心使眾生離苦,慈心使眾生快樂。
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
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
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
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
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
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
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
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
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
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
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
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
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
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
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
作不淨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
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作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
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
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
在三界之內的眾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
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卻由於處處都是他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有二︰
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
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
《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無量壽經-真實功德第31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齊心潔白,有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威光 : 威德之光,即智慧之光,威光超於日月之意,日月有盈虧,慧光無缺,
           日月有出沒,慧光常照,日月照外境,慧光照內心,日月照一世界,慧光周片而無極。

雪山 : 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淨,如大雪山常潔白,能照眾生,令清涼故。
           又雪山顯其定淨,諸德皆淨,名"等一淨"
           者: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者:一如,常住不變。
           者:清淨,本淨。

忍辱 : 大地承物,不辭輕重,不擇淨穢,不計貴賤,不辨善惡,無諸分別,平等平等,
           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彼我、恩怨、違順之分別相。

清淨 : 菩薩清靜,自他成就。清淨者正信不疑,離諸垢染也。
           自身清淨,更能令一切眾生清淨,故能洗諸眾生之塵垢也。

熾盛 : 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 ,如火燒薪,
            薪者:柴也,喻煩惱;火者:智慧也,能破煩惱之惡。

不著如風 : 風以動為性,周遍流行,亦無執著,故無罣礙。
                   表菩薩以智慧力、神通力,雖遊行一切世界而不為世界煩惱所動,
                   無論善惡、違順、苦樂、邪正,都無所執著,無所罣礙,
                   故能於一切處弘法利生,念報佛恩。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大願心

大願心,
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標以及矢志實現這些目標的精神。
佛法是一條自我轉化的道路,沒有確定的目標,就不會有方向感。
即使對修行深具信心,而且願意克盡全力修行,但沒有正確的目標,就有可能只是在轉圈圈,甚至向後退。
這也是必須發大願的的第一個重要理由
清楚認定想尋求的是什麼,並把目光緊緊釘在它上面
發大願的第二個理由:
幫助自己克服自私。這有益於克服對小我的執著,因為這種執著,會讓我們無法產生任何正面的轉化。
長遠來說,我們發大願也不是為了自己而發,而是為了眾生的福祉而發,為了讓世界愈來愈圓滿而發。

釋迦牟尼會成為佛,是因為他看見所有生命都為生、老、病、死之苦所困,
也看到在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現象。
他體認到,所有生死的特徵都是「苦」。
在他看來,如何幫助其他生命從「苦」中解脫,是絕對關鍵的問題。
正是這個信念讓他最終成為佛的。
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太子的身分,把生命奉獻於尋找解決這個普遍問題的答案。
正因為如此,他才會發願離開家人,過出家人的生活。
經過多年修行後,他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釋迦牟尼修道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話,那他在得解脫以後,就不會再費事去轉法輪了。
但他卻繼續留在世間,把「 道」傳播給其他人,而他的教誨一直流傳到今天。

從表層來看,追求開悟似乎是自我中心的 ﹕「我想要開悟;我想要解脫。」
然而正確的理解是,開悟和解脫都無涉這個狹隘而自私的「我」。
 即使是「大我」,也是以利他主義和關懷世界福祉為特徵的。
這樣開悟的境界才能更進一步,
因為只有在完全放下自我,體認到「無我」、「無心」的真理時,一個人才有可能達到開悟。
如果我們不願意拋棄小我,開悟乃是不可得的。
大願可以把一個人從小我帶到大我,再帶到無我的門外。
正因為如此,所有發心求證佛果的菩薩,都會在一開始就發下大願。
這種發大願的行為,被稱為「發菩提心」。「菩提」指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發菩提心」指的就是發心體證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所發的大願,一般被歸納為佛門中人每天所持誦的「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一個願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心只想著要幫助別人,你自己的煩惱自然會減少;
如果一心只想要造福他人,自然會努力去學習可以造福他人的所有法門;
而如果堅持利益眾生,直到自我的煩惱除盡為止,眾生也將隨著一起消失不見。
之後,就一定會達到佛果,因為此時再也沒有煩惱與自我,也沒有需要你去救渡的眾生。
所有的佛與菩薩,以及任何誓願要行大乘道路的人,每天都會發此四大弘願。
當然,這些目標都不是能快速達成的,但我們卻可以透過發下這些願,讓自己獲得大力量,
願的力量可以引領我們向前,因為它們總是在我們前面的。

除了四弘誓願以外,發一些「別願」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們不願發願,是因為怕自己做不到。
當然,一個人是不應該輕易發願的,不過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完全不發願,也是錯誤的態度。
正因為我們的軟弱和容易跌倒,所以更應該常常發願。
透過發願,可以喚起對抗軟弱的力量,繼續前進;沒有願的話,哪裡都去不了。

我常常勸學生,走向打坐的蒲團時,應該發願克盡所能將打坐做到最好。
當打坐的情況很好時,你沒有必要拿出這個願來提醒自己,
但如果精力消退、情緒波動或身體出現疼痛時,誓願將是集中心念的有效工具。
很多人發願:願在鈴聲響起前一動也不動;
有一些人更是發願:要連續打坐兩或三節的時間,絕不動也不站起來,
但隨著腳開始酸麻脹痛,心念就無法專注,最後只好放棄。
這是否表示從此在打坐前都不該發願了呢?
不對,一個人應該告訴自己:「這一次我失敗了,但下一次還會再發同一個願,並表現得更好。」
如果每次打坐都發這樣的願,那每打坐一次,疼痛的情況就會改善一點,信心與力量將會有所增長。

●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本文摘自「牛的印跡」

【聖嚴法師說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問:有和尚問崇慧禪師:「達摩未到中國之前,中國有沒有佛法?」
禪師答:「沒來之前的事暫且擱著,你自己的事怎麼樣了?」
和尚不解,崇慧禪師又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萬古長空」把時空拉得很長很大,
「一朝風月」則把時空凝聚到眼前當下。
對修行人來說,不要管它萬古長空,只管一朝風月就可以了;
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當下說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師:對的。
這句禪語是把時空的長短和達摩帶來的禪法或釋迦牟尼佛的心法對比起來講的。
其實那位發問的人知道,處處都是佛法,佛法本來就是現成的,跟達摩來不來中國沒有關係。
但他這句話問得太遠了,跟當下沒有關係,可是他自己不清楚。
崇慧禪師答以「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是點明對方不管目前、現在、當下,卻想到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大的空間,完全不切實際。
一朝風月是萬古長空中的一點一段,但若無這一點一段,就沒有著力處。

若要體會萬古長空,必須從你自己認識起,你自己是什麼?
真正把自己放下了,才能發現萬古長空。
看你現在是萬古長空呢?還是一朝風月?
如果你現在是一朝風月,也就是說,你努力於現在,在心上用功,就不會想到要問這個問題。
如果你現在是萬古長空,也就是工夫做好了,即與萬古長空合而為一,也不必問這個問題。
所以你的問題是多餘的,不應該問的。
就算我告訴你達摩來之前中國有禪法或沒有禪法,跟你也完全沒有關聯。
這句話對普通人也有用處,我們常講「現實、現實」,現在目前才是最實在的,
離開現在目前,不論講什麼都不切實際!

本文初處
http://www.ddm.org.tw/ddm/zen/main.aspx?cateid=953&contentid=14830&page=9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 融會大、小乘修行系統,闡明念佛法門本具的觀照特質
◆ 特別收錄:《阿彌陀經》講記
修念佛法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願心,第三則是精進念佛行。

一、信
修行佛教任何一種法門首先都要強調「信」,因為有信心才有願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認為相信神就可以了,佛教說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寶,而且還要相信自己,不僅相信自己心外的諸佛是已成的佛,還要相信自己是未成的佛。

首先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以及他說的「法」,佛陀說的法相當多,每一種都絕對可靠,只要運用就會產生功能,目前我們在修念佛法門,當然要相信「念佛法門」。

《阿含經》裡有六念、八念、十念各種讓我們繫念的法門,但是以念佛為第一首要。念佛可以念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僅現在佛就有十方諸佛,但是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呢?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這麼說,只是因為他讚歎最多的是阿彌陀佛,譬如在翻譯成中文的六百多部大乘經典中,就有二百七十幾部是介紹阿彌陀佛,可見在諸佛法門中,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也最鼓勵大眾修行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念佛法門也是各大宗派共同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印度佛教有「空」、「有」兩派的大乘學派,「空」是講性空的龍樹菩薩,「有」則是講唯識的世親、無著菩薩,而這兩派大師都有關於阿彌陀佛法門的論著,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及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即是修行淨土法門非常重要的依據。此外,密教也鼓勵大家修淨土法門,在密教法門裡最著名的「破瓦法」就相當於念佛法門。而在中國,念佛法門也受到各宗各派的讚歎,像禪宗,即主張禪淨雙修,律宗、天台宗、華嚴宗也不例外,而且所鼓勵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法門。而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還稱「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所謂「寶王」就是「寶中之王」,意即是法寶之中最好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念佛法門,特別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是一切法門之中最好的。

接著要相信自己最適合修行念佛法門,否則也不會有這樣的福德因緣來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不管過去用什麼法門,現在就要死心塌地、沒有一點懷疑,相信念佛法門就是你最好的法門。

此外,要相信因果,念佛的工夫是因,得生淨土是果;如果不相信因果,也就不需要念佛,因為念了沒有什麼用處。還要相信事和理;事是一心一意持名念佛,到達身心合一、身心一致,身、心、口三業相應,最後再念到念念是佛號,就可以斷煩惱,而見到理。理是眾生或十方一切諸佛所共有,可以稱作佛性,也可以稱為清淨心、智慧心;持名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達成與諸佛相同的目的,而這就是理。如果不相信有「事」,就沒有方法,也根本沒有念佛這樁事;如果不相信有「理」,即使念佛也不能成佛,也不相信自己跟諸佛相同,要成就更不容易了。

最後是相信師父的指導,師父告訴你如何念佛,就專心一意地相信這樣的念佛方法對你最有用、最能著力,不能夠說試試看,絕對要百分之百的相信,那一定會念得很好。然而信心更深的意義,還是必須回歸自己;相信自己有這樣的需要、這樣的能力,只是現在還沒有得到,還沒有表現出來。

我們也要相信,有一個比我們現在愚癡凡夫所處的環境更好的地方,那就是佛國淨土;相信我們普通人只要照著佛法的知見和修行的方法去做,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在人間先修生淨土的因,才能夠得到佛國淨土的果,所以在還沒有生淨土之前,在人間就應該努力。因此,我們法鼓山提倡的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並沒有衝突,而且根本是一致的。建設人間淨土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為生極樂世界而準備,是生彌陀淨土的一個前方便,也就是修淨土資糧。我們除了先在人間使自己清淨,還要幫助他人清淨,這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如果不相信我們人間會更好一些,那還要佛法做什麼?也不需要修行了。

在人間,不管是哪一個時代,都有許多人為或自然的狀況使得我們不快樂,使得環境不安定、不安全,而這一些其實用修行的方法都可以改變。因為大家不修行,內心很痛苦、很煩惱,所以才造成社會和世界的不安寧。如果修行,讓心清淨了,我們的環境也跟著清淨,這就是心淨國土淨。且內心清淨,會覺得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那麼討厭,那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然後再求生西方淨土就非常容易,也非常可靠。

所以,「信」對淨土的念佛法門來說特別重要,信心如果不深切,願心就發不出來;如果不相信諸佛,也不相信自己念佛將來會成佛,這樣還要念什麼佛呢?

二、願
(一) 通願與別願
「願」有兩種 ,一種是「通願」,亦稱「共願」,一種是「別願」。一切諸佛都必須發的願,是通願,即我們每天早晚課誦念的〈四弘誓願〉,也就是發菩提心;別願則是諸佛個別成就的願力,對阿彌陀佛來說,就是四十八願。唯有我們也發了諸佛的通願,才有進入諸佛國土的希望,也唯有能與某佛的別願相應了,才有生到某佛國土的可能。

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願心,成佛一定要先救濟眾生、利益有情,也就是行菩薩道。阿彌陀佛是因為發了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大願,所以成佛。他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要接引一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他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救濟眾生、為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完成菩薩道,這就是成熟眾生。因此,念佛的人在未往生之前就要發成佛的願心,並且願臨命終時,能以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力量到極樂世界去,然後見佛聞法而悟道。但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什麼都不管了,同時還要學習阿彌陀佛,願未來也能夠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這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相應。

西方彌陀淨土比所有的諸佛淨土都慈悲、方便、容易,因為求生西方淨土沒有任何的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願意生淨土。只要你願意,希望自己能夠生到西方淨土去就能去,這個願意就是發願。

(二) 依願而行
發了願就要照著去做,就好像當你發願要來參加佛七,首先就要把身心調整一下,準備好簡單的用具、衣服,還要計畫交通方式,看是走路或是坐車子,但重要的是方向不要弄錯了,不要坐了飛機卻去了香港、美國,那就背道而馳了。因此,照著方向走,一定能到達,這就是願,有願一定成功。

但是也有些菩薩本來想要參加,結果臨時發生狀況取消了。其實,如果信心和願心非常堅定,一定能來;如果有信心,但不是那麼堅固,有願心,但不是那麼懇切,抱著假如沒有事能去也很好的態度,那麼只要稍微有一點事,就會變成理由,心想,反正下次還有機會,這很可能就來不了了。如果願心很懇切的人,覺得任何事都不如念佛重要,那還有什麼能阻礙他呢?許多人認為家庭、事業很重要,就沒想到念佛是重要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念佛是與三世諸佛相應的事,與我們永遠的未來息息相關,其他的事佛七之後再處理,佛七一旦過去了,就沒有機會。

所以,願心不夠堅定懇切的人,容易中途退卻,因此要時時發願,才能堅定信心,如願而行。願是內心所希望的,只要不斷地發願、不斷地朝心願的方向努力,就能夠成就。

以我來說,我出生的時候,時代環境非常混亂,因為家裡沒有錢,因緣際會之下便出家了。出家之後,發現佛法很好,但是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又很多,於是發願要把知道的佛法告訴他人。但我並沒有發狂似地立刻要去弘法,只是想有機會一定要把佛法讀懂,然後讓別人也懂,結果一路走來,就變成法師了。

然而這一路我都是從種種波折阻礙中走過來的,支持我的就是那個最初發的願。只要有機會,我就會用筆來寫、用口來傳,即使機會並不是很多,我還是不斷地發願,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只要有一個人聽到我講的、看到我寫的,就沒有白費。人多,我不嫌多;人少,我也不嫌少,有多少影響力就做多少事。

不斷努力下來,跟我出家的人多了,跟我學佛的人也多了,原來農禪寺只有五十坪大,現在已漸漸擴充,皈依典禮時,還可以容納兩千人,有一次辦園遊會,甚至有幾萬人參加。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竟然發展成這樣大的規模,完全不在我的想像之中。這不是打妄想來的,而是發願,願把佛法給人。現在我們有了法鼓山,山上有幾萬坪的建築,雖然在佛教界還是很小,但是對我個人來講,已經很大很大了,而現在還持續有好多分院慢慢出現,這一些全都是從信心、願心而來的。

所以發願就能成功,願有個人的願和共同的願,個人的願如果與佛的願相應,與許多人的願相應,就比較容易成就;而我發的願與佛的願相應,也與許多菩薩們的願相應,所以比較容易實現。因此,我們現在還在發願,願人間淨土能在我們這個世界出現,願我們往生時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願我們能夠修行菩薩道,最後能成佛。

三、行

行的意思是方法,包括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是念阿彌陀佛,助行則是修一切善法。在精進念佛時,主要是持名;平常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念佛,還要修各種慈悲福德的善業,這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在過去往昔生中已經修行過的叫作善根,現在我們廣結善緣、廣度眾生以及精進持名念佛,這叫作福德。德是自己心中有所得,福就是利益眾生了。修各種善業是為了幫助我們能早日成就眾生,因為這樣我們的福德可以更深一些,福德多蓮花品位也高,在西方極樂國土的蓮花也會大一些,也早一點回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

諸位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不會來學佛、不會來念佛,已經學佛、已經來念佛了,現在就要修福德。

念佛的起源相當早,據《阿含經》記載,最初釋迦牟尼佛因欲界眾生貪欲心很強,因此教導弟子們修不淨觀。所謂不淨觀,就是觀身體不清淨,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觀,最後觀到自己死亡,開始腐爛、發臭,有許多蟲在裡面蠕動。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比丘覺得自己好髒,心中非常恐懼,因為厭離身體而自殺了。佛陀就改教弟子們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和念天。

「佛」、「法」、「僧」是三寶,包含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施」是布施,「戒」是持戒,「天」則是指修十善,因修十種善法可以生天。當人在恐懼或臨命終時,不知道誰可以來救濟或是會到哪裡去,就可以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曾經持戒、修布施、修十善的功德。所以皈依三寶的人應該常修六念法門,經常想到自己是三寶弟子,應該要持戒、修善、布施,以這些功德至少會生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是因為修了人天的福報,也就是布施、修善、積德的功德而生。但是欲界天的第四天兜率天,它分為內、外二院,其中內院是給發願親近彌勒菩薩的人去的,將來彌勒菩薩到人間成佛時,他們也會到人間來成為菩薩、阿羅漢,所以很多人願意往生。

色界天、無色界天則是因修禪定而生,分成兩種,一種是凡夫所生,即外道修四禪八定所生的禪定天;另一種是學佛者修行禪定、梵行證得三果(阿那含果)後所生的天,即淨居天,因為共有五個地方,所以稱為五淨居天。生到五淨居天的人可以直接從這裡得解脫,不會再回到凡夫界證阿羅漢果,所以又稱五不還天。

念天並不是為了到欲界天享福,兜率內院及五淨居天都是方便大、小乘聖者,進一步完成最後歷程的轉換歇腳之處。

除六念外,還有八念、十念。八念就是六念再加上念呼吸和念死亡,若再加上念休息和念身體,即為十念。念呼吸是清清楚楚呼吸的出入,也就是數息觀;念死亡即不淨觀,也就是觀死;念休息是休息萬事,讓心不要太忙了;而念身體,其實就是四念住裡的身念住。

諸種法門中以念佛最容易入手,此即「念佛禪」的來源。原先可以念佛的功德、佛的相好,也可以念佛的名號,最後則發展出現在的持名念佛。最初是念釋迦牟尼佛,後來則是十方一切現在諸佛中選一尊來念,慢慢地發展出專念幾種佛,譬如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彌勒佛就是未來佛。念菩薩也可以,譬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也算是念僧。當中還是以念阿彌陀佛最容易得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凡是持「阿彌陀佛」名號者均得救濟的本願。

念佛不僅是「六念」的一種,也是「五停心」裡的一種。五停心是禪觀修行法門,是小乘最基礎的修行方法。「停」是停止,停止散亂心、分別心,讓心安住在非常穩定的狀態。五種幫助我們的心從妄念紛飛中停下來,再進一步統一的方法,就是五停心。包括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慈悲觀、界分別觀。界分別觀就是觀十八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因為不容易著力,很難觀成,所以在漢文典籍中也有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的,而這六種方法都是修行基礎禪法時使用的。

用五停心中的任何一種方法不斷修持,心漸漸就不會散亂,妄想減少,為集中心。然後再進一步,身心和環境統一,失去了身心與環境的分別和障礙,這時就是統一心出現。心停在方法上,叫作止於一境,就是三昧,就是定。統一心雖然可以入定,但是我們大乘中國禪法的目的不是入定,而是要正念分明,心裡非常明朗、清楚、安定、寧靜,就是定慧不二。因此當統一心出現之後,如果是念佛,就可以參話頭,如果是用數息法,則可以進入默照的層次。
所以,六念實際上與五停心是相應的,修的都是「觀」。「觀」是用心來覺照,這不是覺悟的覺,而是「很清楚的」,心很清楚地在方法上。運用在念佛,就是隨時隨地將心繫在念佛的方法上,這就是覺照,是基礎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法門根本就是基礎的修行方法,也是禪宗的基本修行方法。

念佛達到統一時,身心環境全部融化在佛號之中,只有佛號,沒有感覺到自己有身體,沒有什麼雜念妄想,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人在干擾自己。前後左右的人依然看得到,但是不會再起分別心,不會說這個人妨礙我、誘惑我、讓我覺得不舒服,或是這個人我滿喜歡的,種種念頭都沒有。

此時還是持續念佛,念到最後佛號沒有了,就可以問「念佛的是誰」、「誰在念佛」,這就是參話頭。不過,念到佛號沒有了,並不表示已達統一心了,有時是因為念得很累、很無聊,不想念了。此時頭惱裡雖然也沒什麼雜念妄想,但其實是在休息,是偷懶、懈怠。這時參話頭也沒有用,應該要馬上精進,再提起心力繼續念佛。

此外,念佛也是《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的一種,所以大乘的淨土也修觀,只是到了《阿彌陀經》時,只講念佛,沒有講其他的觀,而《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的性質相同,也是專門講持名念佛,但其內容又比《阿彌陀經》更詳細。

其實持名念佛也不是淨土宗專有的法門,譬如唯識宗念彌勒佛,是念未來要成佛的當來下生彌勒佛,此外還有念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的。不過有好多經典都勸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藥師經》,所以念阿彌陀佛成為一種普遍的修行法門,無論漢傳、藏傳,或哪一宗派都非常重視。

最後,再從修行的基本原則來看。修行的基本原則是修心,也就是鍊心,把雜亂的妄想心鍊成清淨的三昧心。凡是修行,不論是大乘、小乘都叫作「觀行」,觀是用心思惟,不是思想。思惟的意思就是覺照,非常清楚地觀照自己的心,用方法使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使得自己雜亂的妄想心變成了清淨的三昧心,就是修行。

有人認為禪修與念佛是不同的法門,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佛法是整體的,不要把它切割成禪和淨土,即使主張「禪淨雙修」,那也好像是把地瓜、米飯和在一起吃,結果地瓜是地瓜、米飯是米飯,還是不同。其實兩者都是食物,都能填飽肚子,就如同佛法只有一味——解脫味,沒有必要再分什麼淨土和禪。

佛法是一味的,就是解脫味,修任何法門都能得解脫。我曾以「百川歸海」來比喻,河流不論是往西或往東流,最終都會流到大海。就像台灣,它是海中島嶼,不管是向東、西、南、北哪一個方向流,最後都歸於大海。譬如《華嚴經》有二十一個念佛三昧門,《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圓覺經》有十二圓覺,門門都是通向解脫;《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乘」,三乘就是二乘聲聞、緣覺,即一般說的小乘,再加上大乘的菩薩,即不管大乘或小乘終究會歸於一佛乘。所以不能說有幾個法門就建立幾個宗派,說這是什麼宗、那是什麼宗。

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之中的一種,而又涵蓋著一切法門;菩提達摩的禪宗其實就是念佛法門裡的無相(或稱實相)念佛,譬如禪宗經典中的《六祖壇經》,就曾引用《觀無量壽經》、《法華經》,以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行三昧,可見得它們並非背道而馳的。

念佛法門就是修行佛法,沒有必要說它是淨土;其實古代很多禪師也修念佛法門,譬如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即是如此。明朝末年,專弘淨土的蓮池大師——雲棲袾宏,在其《阿彌陀經疏鈔》中,則將持名念佛分為事持、理持兩類。事持是念心外的阿彌陀佛,理持則是念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念佛若能從「事持」進入「理持」,當清淨的佛性與阿彌陀佛的法身完全相應時,即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就與禪宗的開悟完全相同。

蓮池大師一生都強調修念佛三昧,從持名念佛自然而然完成了明心見性的目的。所以,蓮池大師雖是淨土宗的第八祖,但是又被稱為禪師。此外,還有一位較蓮池大師年輕的蕅益智旭大師,他是蓮池大師戒子,也主張修念佛三昧,並且稱之為寶王三昧,認為是一切三昧中最好的,是三昧之中的王。

三昧是「即慧即定」,又是定又是慧;當念佛念到非常純熟,心中沒有煩惱、沒有雜亂,只有一句佛號時,自然會開出智慧,此時即修成念佛三昧。可見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即禪修的法門之一,因此我們法鼓山的佛七實際上也可以稱為念佛禪,能夠達成自心淨土的目的。

我們法鼓山提倡人間淨土,又經常指導禪修、推廣禪修,好像沒有要生西方彌陀淨土。其實我們是一致的,不會把它分得那麼清楚,只是因應人的根性而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有人喜歡念佛,有人則願意用禪修法門,雖然走的路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條條馬路都是到羅馬。就像佛殿有六個門,雖然每一個都有點不一樣,方向也不一樣,每一個人進來時的路線也不一樣,但全部都能進入佛殿,而且見到同樣的西方三聖,見到同樣的我在這裡向諸位說法。因此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禪修是鍊心,就是用方法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再從集中心到統一心,最後到達無心的過程。念佛也相同。念佛是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事一心就是統一心,此時定境現前,已經入定;理一心則是禪修最後所到達的無心,心無執著,不顛倒、不貪戀、不攀緣,是清淨的,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心。

達到理一心(無心),已經離煩惱了,如果死亡時能持續保持,往生西方淨土就已超過上品上生。如果是事一心(統一心),好像煩惱不起伏,可是一離開定境,在平常生活中還是會波動起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是九品蓮花裡的上品和中品。如果是散亂心,則是生下品,但也必須十念不斷才能進入下品。

因此,禪修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禪、淨這兩個法門只是型態不一樣,但是功能類似、目標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也勸禪修的人能夠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一) 念佛要從有相達到無相

念佛法門有「有相」和「無相」兩種。在念佛目的方面,有人念佛是希望求福報,有人是希望求富貴、求長壽、求平安、求智慧,也有人是希望累積淨土資糧,這些目的都是有相,而淨土經典裡描寫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都是有相的。

通常人講淨土時,大概只講到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並不能說錯。但是因為佛法的本質一定與空、般若的智慧相應,唯有發般若的慧才能徹底除煩惱。就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還是要聽聞佛法,發起無漏的智慧,證無生法忍。

無生就是不生不滅,是說佛性的不生不滅。雖稱之為涅槃,實際上是空,但是並不妨礙智慧和慈悲的功能。也就是有慈悲和智慧的功能,但是沒有自我的執著;沒有小我,也沒有大我。如《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及「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但是既然無智亦無得,為何又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連智慧都不執著了。不執著煩惱,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智慧了,這是空,叫作畢竟空。

多半的人以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上品上生就已經足夠,其實即使上品上生也還是凡夫,並沒有進入初地,還要修行,才能花開見佛,得無生忍。而上品上生還是有相,不是無相,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二) 自認是下根之人,老實念佛

無相還是必須從有相的方法著手,否則沒有著力點。有相念佛是有阿彌陀佛的聖號,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方向,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為目標。我們修念佛禪,則是從念阿彌陀佛名號開始,但是念的時候不要觀想佛的模樣,只是不斷地持名,慢慢就能進步到達無相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念佛非常簡單,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行了,三歲的小孩、甚至剛學會說話的一歲小孩都會念,所以是三根普被,所謂三根,是指不論上、中、下何種根機,都能從念佛法門得到利益,只是深淺有所差別而已。譬如上根人念佛很快可從有相進入無相念佛,中根人則要多花一些時間,而下根人恐怕沒有辦法體會到無相念佛。

下根人善根不夠,知見又不正確,如果立刻無相念佛,會以為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因此不相信有阿彌陀佛,也認為不需要念阿彌陀佛、不需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傲慢心、大愚癡心,是邪見、外道,很容易入魔,十分危險。更何況如果你的「我」還很大,或者根本連「我」是什麼也不知道,那還說什麼「無我」呢?因此,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寧可相信自己是下根人,業力很重、障礙很多,老老實實地從基礎的有相念佛、取相念佛著力;如果你是上根人,照著師父教的方法去做,很快也能從有相進入無相。

不過,在今天末法時代,上根人很少,即使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是如此。佛經中曾有一個比喻:「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意思是說,世間有三樣東西,因的時候很多,但真正結果的卻很少。第一樣是魚子,因為魚一次可以產很多的魚卵,但是從魚子變成小魚然後再變成大魚的數量很少;可能還未長成小魚就被吃掉了,即使長成小魚也有可能被大魚吃掉。第二樣是菴樹華,就是芒果花;芒果花很小又很多,一串花蕊上就有上百朵,但最多只能結二個芒果,否則無法承載重量。最後一樣則是初發心菩薩,就是剛剛發心要修菩薩行、修菩薩道的人;發心修行菩薩道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續培養菩提心,增長道心、道業的人卻很少,一遇到惡因緣、逆境、障礙,很容易就退縮,放棄修行,這是業障、報障。

所以我們修行,就好像一艘在海裡航行的帆船,遇到了逆風,老是在原地繞圈子,沒有辦法前行,也因此《大乘起信論》說,要堅固信心需要十大劫之久,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必須非常努力,否則很可能只修行幾次,就打退堂鼓了。我有好多在家弟子就是如此,像打擺子、患了瘧疾一樣,一下子好熱心,一下子消失了,過了一陣子,又突然出現了。問他原因,多半是因為事情繁忙,不然就是因為懶散,像這樣一暴十寒,修行要成功、要成為上根人,很不容易。

若你自認為根機不夠,要有慚愧心,並且要多花時間修行,除了參加精進共修,平常也應該隨時不忘念佛,才不會連下根也斷掉,而能繼續成長,變為中根,然後變成上根。

下根雖然是有相念佛,但是要知道還有無相念佛的目標。佛法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不論是哪一部經典、論典,雖然講的法門不同,可是目標都是要我們破我執。破我執就是無我,就是無我相,就是無相。我相沒有,佛的相也沒有;不取自己的我相,有誰去取佛的相呢?所以實證無相,阿彌陀佛與自己就是不一不二,一切諸佛與自己是一個鼻孔出氣。

我在呼吸就與一切諸佛同時在呼吸,我在吃飯就與一切諸佛同時在吃飯,如同禪宗所說的「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這不是真的說我每天早上都與佛一同起床,每晚都抱著一尊佛入眠,其實抱的是無相、是實相,是與佛的法身不一不二。

一般人一講到淨土,就只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講到念佛,就只想到念阿彌陀佛,特別是人死了以後,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人往生了,我們也要做佛事超度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活著的時候要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年紀大一點,就念藥師佛消災延壽,死了以後呢?就要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擔心自己造了很多惡業,會下地獄,就念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在地獄裡救苦。

這種觀念在中國非常普遍,雖然不能說它不正確,但是是偏頗的。佛法應該是共通的,其實念佛不一定是念阿彌陀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都有提到,十方佛中選一尊佛專門來念就是念佛。而且也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西方,譬如藥師佛,他也勉勵我們往生西方,這在《藥師經》裡可以看到;更不用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旁的兩大菩薩之一,他還會代替阿彌陀佛接引下品眾生往生西方;文殊菩薩呢?其實文殊菩薩幾乎都會在各種法會中列席,《法華經》、《華嚴經》,還有《阿彌陀經》;所以誰說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

說地藏菩薩只在地獄也是錯的,地藏菩薩到地獄救苦,並不等於只在地獄裡。在《地藏十輪經》裡提到,他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現種種身來度眾生,既然可以到地獄度眾生,當然也可以到所有眾生群中度眾生。因為大家只念《地藏經》,或受他「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本願影響,所以覺得地藏菩薩只有在地獄裡度眾生。

而誓不成佛的,也不只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準備要成佛。他雖是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之菩薩,繼阿彌陀佛的位,但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壽,是不涅槃的;其實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佛,只是後來發願以菩薩身永遠度眾生。還有文殊菩薩,他是三世諸佛之母,雖然他的弟子全部都成了佛,但是他自己不成佛。因此,諸大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度所有眾生,既然度一切眾生,地獄眾生也一定會度。

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我們中國對阿彌陀佛知道最多,而且經典中最明確教我們怎麼修行淨土法門的也是阿彌陀佛的經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直覺。

念佛當然是求生淨土,但根據經論歸納,淨土大略可分為四類: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彌陀淨土是屬於四種淨土中的佛國淨土,而且只是佛國淨土中的一種。所以,不要老是被中國人一向的觀念所困擾、限制著。

那麼,四種淨土分別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凡夫所處的大環境,雖然佛經稱為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天國,是指人間以上的眾生所居之處,修行十善,便生天國。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那時候便有五種衰相現前,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所以縱然天國可愛,有朝一日,又成過眼的雲煙。故對一般人來說,天國就是淨土,而對佛教徒來說,則寧願生在人間修學佛法,卻不想生到天國去享天福。

佛國是指以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願力所成就的國土,此有兩種作用:一是示現佛的功德果報;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緣的眾生,修學佛法,同成佛道,便稱為佛國淨土。

所謂自心淨土即是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凡聖,本具佛性,也就從來未曾離開過佛國淨土。眾生的心既與佛心相同,眾生所處世界便與佛國無異。不過眾生的心尚有煩惱覆障,無法見到清淨不動的本心,也就無法體會到生活於佛國的淨土。若能穿透煩惱塵網,往心的深處看去,就會發現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國。因為心若清淨,所見世界就是淨土;心若不清淨,生活的環境就是無邊的苦海 。

念佛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往生淨土。我們人一出生,隨時都可能出現死亡的因緣,因此,我們要隨時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建設,對一個佛教徒來說,就是要隨時做好往生佛國淨土的準備。千萬不要想依賴他人助念,要不然臨命終時很可能來不及念佛,而等到親戚朋友來助念時也已經太遲了。所以,參加精進念佛禪修就是在做往生西方淨土的準備工夫。

其實只要我們做好死亡的心理建設,以及準備好死亡的方向、目標,那麼不管什麼時間死亡都不會恐懼、害怕,也不會手忙腳亂,否則愈是生不了淨土,墮落成為惡道眾生。所以,不管我們是用什麼修持法門,都要發願往生淨土佛國。要如何才能往生佛國淨土呢?就必須常常念佛、多多念佛,心與佛相應,我們在臨命終時就不怕自己不會往生佛國淨土了。

可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只能生西方淨土嗎?或許我們並沒有想到要生天國淨土,沒有想到要生欲界天或禪定天,也沒有想到要生彌勒內院,或做聲聞聖者生五種淨居天,但是我們可以用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來完成自心的淨土。

證得自心淨土與禪修相同,就是能明心見性,也就是開悟。自心清淨,自心就是佛;自心清淨,自心就見彌陀法身,即阿彌陀佛的法身,這是念佛的最高境界。

另外,實現人間淨土。就是要從修行,也就是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實踐六波羅蜜等佛法,用持戒、修定、修慧,用布施、精進、忍辱等法門,讓自己從一個煩惱很多的狀況慢慢消融,使自己煩惱愈來愈少,同時也幫助周遭的人痛苦愈來愈少,那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念佛能使我們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大悲願心、感恩迴向心,而這些都是成佛、修菩薩行的基礎,也是求生西方淨土不可缺少的資糧。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發願、練習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感恩迴向心,如果練習純熟,在平常生活時,就能以慈悲心、感恩心、慚愧心來對待周遭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這樣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就會在我們這個環境出現,完成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與任務。

因此,念佛可以完成三種淨土。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近年來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
作 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李叔同解經
作 者:李叔同(弘一大師)、
出版社:八方出版社

觀音妙智
作 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禪與悟
作 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圖解達賴喇嘛教您修心
作 者:達賴喇嘛 傳授
出版社:大千出版社

慈雲懺主淨土文
作 者:聖嚴法師講
出版社:法鼓文化

經王法華經
作 者:一行禪師
出版社:橡實文化

慈悲護眾生:蓮池大師
作 者:陳啟淦
出版社:法鼓文化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作 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淨土與禪
作 者:印順導師
出版社:正聞出版社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0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甞�服專線電話: 02-2896-1600 02-2896-1600